市场动态丨近80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爆发,加速扩产不用怕?


导语

 mybattery

今年公布的负极扩产项目产能已经接近800万吨,从参与主体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包括杉杉科技、中科电气、璞泰来等负极材料“老玩家”;二是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电池企业玩家;三是包括君禾股份、石大胜华、索通发展等跨界玩家。


市场动态丨近80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爆发,加速扩产不用怕?


2022年以来,市场对于负极材料的热情只增不减,新老玩家不断加码,多股势力不断涌入,赛道愈发拥挤。


据SMM目前统计,今年公布的负极扩产项目产能已经接近800万吨,从参与主体看,主要有三类:


一是包括杉杉科技、中科电气、璞泰来等负极材料“老玩家”;


二是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电池企业玩家;


三是包括君禾股份、石大胜华、索通发展等跨界玩家。


负极材料如此规模的扩产一方面无疑是受强劲的市场需求直接驱动,另一方面,受石墨化供应紧缺,上游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人造石墨负极均价较去年普遍增长5%-10%。


目前负极材料企业订单饱满,总体供不应求。


在此情境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布局负极材料,有利于稳定自身供应链,提高自身议价权;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等负极材料相关企业加码,则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形成规模化效应;索通发展、君禾股份等新玩家入局,则可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曲线。


负极材料因为要考虑到与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适配性,定制化较为明显,电芯厂新进的负极供应商,通常需要较长周期,像消费类电池需6-12个月认证周期,动力电池则需要1-2年认证周期,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产能规模,而且能够维持电芯厂正常需求供给。


对于一些传统的负极材料及石墨化扩产企业来说,未来产能释放节奏是比较明确的,而跨界企业及不具备电芯厂资源的新进入者,后续产能闲置可能性较大。


负极材料短期内其实仍将呈现紧平衡状态,供需拐点或将延迟到来。


负极材料的供应的短板不在负极材料本身,而在于石墨化产能能否及时跟上,以及原材料涨价压力能否化解。


目前负极环节尚未走出绝对龙头,在多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中,降本成为竞争关键,掌握石墨化及先进工艺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SMM钴锂新能源/吕彦霖)

市场动态丨近80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爆发,加速扩产不用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我的电池网):市场动态丨近80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爆发,加速扩产不用怕?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

作者 lv, meng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