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负极材料市场形成“四大三小”竞争格局,企业扩产加剧竞争。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产量达81.59万吨,占全球总产量比重高达92%。负极材料行业的高景气促使其他行业企业跨界入局新建产线,负极材料行业企业纷纷扩产,由于从建厂到投产所需时间较长,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产能缓解石墨化供给紧缺局面。
负极材料出货量攀升,人造石墨占据主导地位。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2021年负极材料电池出货量高达72万吨,同比增长94.6%,6年CAGR达46%。其中,人造石墨因循环性能、安全性能相对占优,市占率逐年提高,长年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市占率已达84%。在政策的大力推动叠加下游市场旺盛需求下,未来人造石墨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下游动力电池需求旺盛,储能电池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极。随着全球持续践行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锂离子电池行业需求旺盛。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8GWh,6年CAGR达60.6%,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行业第二增长极。
降本增效为企业短期诉求,硅基负极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因其高理论容量的优点,能更好的满足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要求,但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问题极为严重,需要通过改性以及预锂化手段予以缓解,暂时无法大规模商业化,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风险提示:人造石墨产能扩张超预期,供需失衡致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锂离子电池下游市场不及预期;一体化进程及效果不及预期;硅碳等复合材料应用不及预期;负极材料技术更迭超预期。(来源:金融界)

课程推荐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电池联盟cbcu):负极材料量价齐升,降本增效或成企业胜负手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