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马骋提出了一种关于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新型技术路线,可以大幅提升复合物正极中的活性物质载量,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出全固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新路线进一步释放全固态锂电池潜力

全固态锂电池由于用不可燃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替代了有机液态电解质,因此相较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而言,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全固态电池性能,其正极材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优秀的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可变形性。但这两点很难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钴酸锂、磷酸铁锂等氧化物材料中实现。
此次研究中,马骋课题组采用非常规材料设计思路,选择氯化物构筑了一种全固态锂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氯化钛锂。研究发现,氯化钛锂极为柔软,经过冷压即可达到86.1%以上的相对密度,而且它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1.04毫西门子每厘米,远超氧化物正极材料,甚至与电池中主要负责离子传输的固态电解质材料相比也毫不逊色。

新路线进一步释放全固态锂电池潜力

图:以氯化物取代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大幅提升复合物正极中的活性物质载量。
也就是说,由氯化钛锂组成的复合物正极不需要包含太多固态电解质,就可以实现相当高效的离子传输,因此可以实现很高的活性物质载量。在确保良好循环性能的前提下,研究人员成功在氯化钛锂复合物正极中实现了95%质量比的活性物质载量,大幅超过了氧化物正极所能达到的极限(通常在70%至80%质量比)。
此外,活性物质载量如此之高的氯化钛锂复合物正极还展示了相当优异的循环性能,在1小时完成充电或放电的速率下,它在室温下实现了长达2500圈的稳定循环。
这些性能表明,几乎未被探索的、以氯化钛锂为代表的氯化物正极材料,是全固态锂电池中非常有前途的正极“候选者”,能够进一步释放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122-7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锂电产业通):新路线进一步释放全固态锂电池潜力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

作者 lv, mengdie